降溫啦 醫生分享穿衣保暖經 22度至11度穿什麼衣服

大藍鯨降溫啦,天氣猛然「變臉」,不知所措,穿少了受凍,穿多了臃腫又難受,怎樣才能穿得溫暖又舒適?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朱欣佚和你分享穿衣經。
看似實用的26度穿衣公式,其實不靠譜
一提到如何穿衣保暖,經典的「26度穿衣公式」又要重出江湖了。這個公式將不同衣服的保暖性量化為攝氏度,只要用「最佳舒適度」26℃減去當日氣溫,就能「算」出當天需要什麼樣的搭配。比如厚羽絨服相當於9℃,薄羽絨服相當於6℃,稍厚的彈力絮棉衣是5℃,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4℃,抓絨衣服、薄外套是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1℃。計算方法是以「最舒適溫度」26℃減去當日氣溫,就可「算」出當天體感最適宜的搭配。舉個例子:如果當天的溫度為22℃,那麼穿一件短袖T恤加一件薄外套就可以:「22+1+3=26」。
照著「穿衣公式」穿衣就能安心過暖冬嗎?對此,朱欣佚主任指出,所謂的「穿衣公式」其實並不靠譜,就拿我國東北地區來說,冬季極其寒冷,氣溫一般都在零下二三十度,按照「穿衣公式」,東北人在冬天至少要穿五六件羽絨服才能達到舒適溫度,這顯然是不合實際的。秋冬季節穿衣要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
兩件疊穿更溫暖,領口小更保暖
穿衣的整體保暖性不是一件或幾件衣服保溫性加減就能得出來的,有時候穿兩件寬鬆的薄外套就比一件薄羽絨服要暖和。朱欣佚主任指出,這是因為兩層衣服之間會產生空氣層,能起到隔熱作用,防止身體熱量向外流失,從而更保暖。衣服的款式設計也會影響其保暖程度,同樣面料、同樣寬鬆程度的毛衣,領口、袖口開口小的空氣更不易流通,也就相對暖和一些。
秋冬季節穿衣原則是以保暖舒適為宜,選擇柔軟、輕薄的衣服貼身穿,外面搭配一件蓬鬆的毛衣或羊毛衫來保暖,外套可以選擇防風的衝鋒衣等。裸露在外的頭部、脖子、雙手可以用帽子、圍巾和手套來遮蓋,以減少熱量流失。
增減衣物,依體質而行
中醫講「春捂秋凍」,秋冬季節適當凍一凍反而對身體有好處,可以增強自身的抗凍能力,以便順利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朱欣佚主任說,秋冬時節的保暖當然也是必須的,這根據個人的體質和身體狀況來安排。老年人一般體質較弱,特別是有慢阻肺、哮喘等慢性病的人,在鍛煉自己抗凍能力的時候也要注意防感冒,自己感覺不舒服的時候要及時添衣。對於女性來說,除了經期的時候要適當多穿點保暖,其他時候自己感覺舒服就行。
孩子是陽熱之體,身體代謝旺盛產熱多,又好動愛出汗,因此建議家長朋友別把孩子捂的太嚴實了,孩子在冬天反而要比成年人穿的少一點,摸到手腳冰涼問題也不大,出現打寒戰、流鼻涕等感冒跡象的時候就要當心了。一般來說,小孩衣服領子下邊摸起來溫溫的、滑滑的就比較合適,要是黏黏的、燙燙的就是穿多了。還有一點要注意,小孩出汗后帶到避風的地方再脫衣服,以免孩子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