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百年历史

1918年,我国从南到北多个地区都暴发了疫情。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疫情出现在南方城市,从5月开始,广州、上海、温州市等地暴发局部疫情。6月初,上海《申报》刊登了数份疫情报告和严重疫情警报。
由于病原不明(流感病毒在1933年才被发现),患病者又普遍出现“身热咳呛”、“周身骨痛”“足软头晕”等症状,故此次大流感在一些地方被称为“骨痛病”,在另外一些地方又因其传播速度快,被叫做“五日瘟”、“风瘟”。疫情严重时,个别地区死亡人数剧增,导致棺木短缺,出现“枕尸待装不知其数”现象。
由于当时尚未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北洋政府又受南方内乱影响无暇顾及防疫,至1918年底疫情已蔓延到河北、东北各省,部分省市,如北京市发病率高达50%。此次流感大流行一直持续到1919年初,民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机构“中央防疫处”也于1919年6月在北京成立。
此次大流行期间,我国相关的医学记录有限,仅有的流行病学文献也多由外国人撰写且主要记录上海市、广州市、香港地区等大城市的疫情,其他地区的各类记录多为中文文字描述,少有数据。总体而言,我国的病死率要低于其他国家,如西班牙和美国,但估计死亡人数仍有400万~950万。
2.1957年“亚洲流感”(H2N2亚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于前苏联的“防疫站”模式建立了传染病防控部门,于1952年开始流感监测并在两年后建立了流感实验室。1957年2月我国贵州省出现流感暴发,3月传播至内地其他省份,4月蔓延到香港地区,短时间内导致超过25万人患病。随后经东南亚各国和日本传播到其他国家,形成“西班牙流感后最严重的大流行,被称为“亚洲流感”,在全球造成100万~400万人死亡。
这次大流行是我国建国以来出现的最严重的流感疫情。在物质匮乏、缺医少药的年代,如此大规模的流感疫情无法得到有效应对,卫生部门仅能依靠报纸和广播介绍流感常识和应对办法,相应的疫情数据也不完整。在一些疫情严重地区,人流密集的电影院和剧场被强制歇业,个别学校出现了学生集体患病导致停课的情况。
1957年底,第2波疫情在北方部分省份蔓延,农村地区尤其严重。这次大流行促使我国政府在这一年建立了国家流感中心,并印制《流行性感冒手册》发放到各地用于指导流感防控工作。
3.1968年“香港流感”(H3N2亚型):
1968年7月香港地区暴发流感疫情,约15%的当地居民被感染,8-9月逐步传入新加坡、泰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同年底到达北美洲地区。这次大流行被称为“香港流感”,其强度与1957年“亚洲流感”相当,导致全球100万~400万人死亡。我国大陆地区出现了2波疫情,1968年7-9月从南方开始向全国扩散及1970年6-12月间的夏季南方流行和冬季北方流行。
由于时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流感数据非常有限。从国家流感中心收集到的来自广东、四川、上海、北京、哈尔滨和青岛市流感监测点的报告来看,1968-1992年间,1968年的流感活动最为强烈,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影响。
4.1977年“俄罗斯流感”(H1N1亚型):
1977年11月“俄罗斯流感”在前苏联远东地区暴发,并蔓延至欧洲、亚洲、美洲乃至大洋洲地区。不同于其他大流行,这是一次“有年龄区别的”疫情,主要感染者为出生于1950年以后的青少年。成年人群由于已有过相似毒株的暴露史,具备一定免疫水平,因此发病率没有显著增高,也没有出现超额死亡率显著上升。WHO也因此将此次疫情定义为较大规模的一次流行,而未及“大流行”。
虽然被称为“俄罗斯流感”,但研究人员发现早在1977年5月下旬,我国天津市辽宁及吉林省等地区已经发生了同一亚型流感疫情,随后该病毒由北向南在我国多个城市传播,因此些专家认为“俄罗斯流感”的地理起源也应该在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收集的1968-1992年的监测报告显示,1977年我国流感活动的强度仅次于1968年高于其他年份。
5.2009年甲型H1N1流感(pH1N1亚型):
2009年4月25日,WHO宣布在墨西哥和美国暴发的甲型HN1流感疫情(甲流)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我国政府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原卫生部牵头、33个部门参与的应对甲流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疫情控制措施。在最初几个月通过系统的隔离疑似患者及其接触者对可能出现的输入型病例进行严防严控,并提供财政支持扩大流感样病例哨点医院与实验室网络,加强主动监测。从2009年6月开始启动并迅速完成了疫苗研发,于当年年底前以“知情同意、自愿、免费”的原则完成了近5000万例的甲流疫苗接种。
同时,从疫情初期开始,我国卫生部门及时向WHO和有关国家及地区通报中国甲流疫情,在国内也通过媒体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发布国内外最新疫情信息。这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有助于防范社会恐慌并促进个人防护。有效的防控措施最终使我国成功地遏制了甲流疫情在国内的大规模暴发,而我国政府透明与及时的应对方式受到了WHO的赞扬,也是2009年度卫生领域国内公众满意度最高的一项工作。该次甲流大流行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我国因成功的预防应对和医疗救治有效降低了患病率和病死率,但仍有3万多例的超额死亡。
回顾过往百年的流感历史,肆虐全球的流感大流行均在我国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影响。在过去的百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4倍并且交往更加紧密,每天都有数百万人在跨国旅行。若流感大流行再次出现,其传播速度和造成的公共健康危害与社会经济影响将无法估量,既然无法预测流感大流行,做好应对准备便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文章片段节选自:搜狐健康
文章图片来源:百度图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