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邻居,珍稀的鱼类---中华鲟

馆藏标本-中华鲟(体长1.7米)
中华鲟是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它们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40龄以上。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它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形成了一种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俗,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之鱼”。
该图片来源“中国三峡”
中华鲟为底栖杂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也包括植物性碎屑,食性随个体大小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关于中华鲟的进食习性,《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一段介绍:“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
中华鲟的口(嘴巴)
作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中华鲟也有“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之称。它们从远古一路走来,靠自身的顽强战胜了恐龙,但它现在的处境可比大熊猫更危险!
2020年中华鲟保护联盟工作会议在湖北省荆州市召开,会上签订了《荆州中华鲟长久性保护基地项目三方协议》和《海洋馆中华鲟保育宣传协议》,决定设立3月28日为“中华鲟保护日”,2025年3月28日是第五个中华鲟保护日。
1994年3月18日我国邮政部门特地发行了志号为1994-3的特种邮票—《鲟》
幸运的是,2025年1月16日,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邻近长江口海域发现一尾疑似天然繁殖的、全长54厘米的幼体中华鲟(全身没发现任何标牌,扫描也未发现电子标签,无法确认是天然繁殖的还是人工放流的)。
全长54厘米、体重992.5g的幼体中华鲟
为提升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珍稀鱼类,农业农村部2020年1月1日发布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给中华鲟野生种群的修复带来契机,也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大连自然博物馆海洋鱼类展厅的中华鲟景观
和谐共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生灵都值得我们去呵护与尊重。
作者:李宏龙
审稿:孙峰
文中引用图片仅供科普用, 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