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位於亞歐大陸與台灣島之間的海峽)

bet3365vip 📅 2025-07-18 23:08:23 ✍️ admin 👁️ 4053 ❤️ 552
台灣海峽(位於亞歐大陸與台灣島之間的海峽)

台灣海峽(位於亞歐大陸與台灣島之間的海峽)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亞歐大陸與台灣島之間的海峽2003年張紹林執導電視劇北村長篇小說觀賞魚全國性海洋科學學術期刊

台灣海峽,簡稱“台海”,是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北起台灣省台北縣富貴角與福建省福州平潭島連線,南至福建漳州東山島與台灣鵝鑾鼻連線。

主要以大陸棚為主,平均水深約60米,最深處水深為88米。海域上的島嶼,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島嶼外,尚有澎湖群島與台灣省屏東縣的小琉球。

基本介紹

中文名:台灣海峽外文名:Taiwan Strait位置:亞歐大陸、台灣島之間海洋:南海、東海(太平洋)面積:63000平方千米成因:地殼斷陷走向:東北、西南方向最大深度:88米平均深度:60米所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海底地貌,水深,澎湖水道,地質地貌,人文概況,氣候水文,海岸島嶼,海洋資源,與其他海域的關係,亞洲及太平洋,東海及南海,航運價值,軍事意義,經濟價值,沿岸城市,歷史人文,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台灣海峽(Taiwan Strait)是中國台灣島與福建海岸之間的海峽,被稱為“海上走廊”。理論上屬東海海區,南通南海。南界為台灣島南端貓鼻頭與福建、廣東兩省海岸交界處(一說為鵝鑾鼻與南澳島南端)連線;北界為台灣島北端富貴角與平潭島北端癢角(一說為黃岐半島北茭咀)連線。呈北東—南西走向,長約370千米。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千米;南口寬約410千米;最窄處在台灣島白沙岬與福建海壇平潭島之間,約130千米。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台灣海峽海底地貌海峽屬東海大陸架淺海。在古生代和中生代,還是華夏古陸的一部分。第三紀始新世的大規模海侵,海峽及兩側均成海洋。如畫的風景中新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台灣島聳起成陸,形成海峽地形的基本輪廓。第四紀冰期時海峽經歷多次海陸變遷,距今約6000年前,始形成當今的海峽地形。水深海峽大部水深小於80米,平均水深約60米。西北部較平坦,東南部坡度較大,中間有島嶼和淺灘構成弧形降起帶。東西兩側各有20米和50米水深的兩級階地。東側階地較窄,50米等深線距岸一般為10~20千米;西側階地向外延伸,寬度較大,50米等深線距岸達40~50千米,並在幾處河口外有橫切的峽谷。南口有台灣淺灘,與西南階地相連,由900餘個水下沙丘組成,呈橢圓形散布,東西長約140千米,南北寬約75千米,水深10~20米,最淺處8.6米,灘上有急流,水文情況複雜。台灣島台中以西有台中淺灘,與東部階地相連,東西長100千米,南北寬18~15千米,水深最淺處9.6米。兩淺灘之間為澎湖列島岩礁區,南北長約70千米,東西寬46千米,由島嶼、礁石和許多水下岩礁組成,北部島礁分布較集中,水道狹窄;南部島礁分散,水道寬闊。有四大島:海壇島、南日島、金門島、南澳島。台灣海峽地形圖澎湖水道澎湖島與台灣島之間為澎湖水道,南北長約65千米,寬約46千米,為地殼斷裂形成的峽谷,水深由北部70米向南漸深至160米;再往南延伸,水深達1000餘米,連通南海海盆。澎湖水道為台灣島西岸南北之間和台澎之間連繫的必經通道。另一峽谷為八罩水道,東西走向,寬約10千米,水深70餘米,分澎湖列島為南北兩群,為通過澎湖列島的常用通道。地質地貌大致為1.1萬年至4.2萬年前。當時由於晚更新世後期發生氣候變化,發生大海退,海水下降了130~180米,台灣海峽變成陸地,台灣島和大陸相連線。所以大量古人類、古動物從大陸經過成為陸地的台灣海峽遷徙台灣。兩岸古人類同根同源,台灣史前文化是中華民族史前文化的一部分,台灣海峽自古是傳播閩台文明的通道。台灣海峽在東亞的位置當年在台灣海峽成為陸地時,它曾是祖國大陸和台灣之間最重要的古人類、古動物的主要通道。從台灣海峽打撈的眾多動物化石,也可證明台灣海峽曾是陸地。第四紀早更新世時,全球發生冰川,我國海域下降60米,台灣島再次強烈上升,台灣海峽大部分露出水面,台灣與福建又連成一片。早在6億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運動開始時,在台灣海峽地區出現“台灣灘”,這是海峽中的最高處,深度僅20米,但兩岸間許多地區依然連為一體。20世紀70年代,在台灣北港地區的石油勘探中,發現菊石化石,這是中生代的標準化石,由此證明,在中生代(約2.2億年以前)三疊紀和侏羅紀期間,兩岸間雖然許多地方已經出現海水,但主要還是陸地。台灣海峽位置上的地殼運動沒有停止。到1.92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兩岸間發生劇烈的地殼運動,此時台灣開始成為陸地,地質史上台灣稱之為“南澳運動”(即由大南澳片岩演變為大理石),大陸稱之為“燕山運動”。此時,在兩岸間分別出現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央山脈。但是兩岸間還是相連的。海峽最初的形成。兩岸分離開始於白堊紀和古新世時期,也就是在約5400萬年以前,台灣中部地區開始被水淹,中間成為淺海,開始成為海峽。在始新世早期的地殼運動中,台灣開始“太平運動”,大陸開始“茅山運動”,兩岸陸地連成一片。直到第四紀更新世時期,華南地區的花崗岩被沙化,岩石中的石英和雲母被沖積到台灣海峽中的低部地區,現今台灣北部和中部地區大量開採,成為新竹玻璃工業的重要原料。因為兩地相連,史前動物來往兩岸,在台中大坑發現了劍齒象化石,在桃園發現了古犀牛化石,這些生活在大陸的史前動物在台灣留下來,是兩岸連在一起的地質證明。台灣海峽海進海退期的出現。自第四紀冰河期(1800萬年至6000年之間)以來,大海進入海進期,海水面上升約有100至130米,形成了現今的海平面,台灣海峽開始形成。自此開始,兩岸間的來往由陸地轉為海上。但在4500至2000年以前,因出現海退,台灣海峽變淺易於渡海,也為在航海不發達的兩岸居民來往提供了方便。地殼運動使得台灣和福建分開,潮水漲落曾使得台灣與福建之間出現通道,但台灣和福建兩地的地質、地形、自然、特產等方面非常相象。地形上,山脈和河流的走向及分布,平原和丘陵的安排,幾乎是大自然按照同一設計圖的複製品;氣候上,同受亞熱帶海洋季風的控制,年溫度變化、降水量、冬夏季風的光臨,又是多么的相仿;植被上,黃、紅棕類土,沖積土,灰化土及鹽土等土壤,各種森林植被,水稻、茶和果品等農作物,如此地相同和一致並非人類的創造力所能及。人文概況台灣海峽自古就是福建、廣東人遷徙、來往台灣地區和大陸的重要通道。考古學和人類學認為,早在數萬年前,台灣海峽就有古人類生活著,台灣古人類是從福建長途跋涉遷徙到台灣的。同時,專家對海峽兩岸化石進行比較鑑定研究,一致認為,福建收集的各種哺乳動物化石這一動物群的面貌與淮河流域的動物群非常相似,與澎湖海溝打撈上來的動物化石完全一樣,同屬於一個動物群。其中9件鹿角化石上的明顯人工刻痕,與台灣的這種刻痕動物化石相類似,顯示古人類打獵時利用鹿角作工具,也證明了當時已經有古人類在台灣海峽生活。兩岸考古專家們指出,這是一次重大的考古突破,首次將台灣海峽有人類活動的年代推至4萬年前。這些古人類、古動物在台灣海峽成為陸地時的活動概貌和生活狀況,為探討史前閩台關係提供最重要的實物資料,並確定了台灣動物群來自淮河流域的事實,這就再一次有力證明了海峽兩岸同胞自古就是一家人,而台灣海峽就是連線兩岸的一個“橋樑”。早更新世後期,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面回升,台灣海峽發生海侵,台灣與福建又分開。 台灣最早人類來自中國大陸,從中國大陸經福建,通過台灣海峽“路橋”到達台灣。早在先秦時期,閩族、閩越族已經陸續移居台灣,成為台灣島的先民。 由於福建與台灣地理位置毗鄰和關係密切及歷時逾五百年的閩台同省合治制度,形成台灣漢族移民以福建人居多的狀態。福建漢族人移居台灣始於宋代初期的福建莆田,莆田古代海運業、遠洋貿易發達,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經地少人多,迫使多數莆田人背井離鄉移民外地,在北宋朝初期時就有很多莆田人遷徙到台灣,南宋末期,元朝後期亦思法杭兵亂,明朝中後期的殘酷的倭寇侵略,清朝的沿海遷界時陸續很多莆田人通過台灣海峽遷徙到台灣,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過多,人地矛盾非常嚴重和逃避外軍入侵導致戰亂。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台灣,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在台灣,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興化”,這表明現今台灣也有大量興化方言的蹤跡,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就被當地話同化了。 祖籍莆田的的台灣同胞最少占台灣人總數的30%以上,還有部分莆田人是遷徙到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遷徙到台灣,這部分的莆田人被登記認為是泉州人或漳州人,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他們在明朝和清朝的籍貫是泉州或漳州,但他們的更早祖籍是莆田。 明末時,福建發生大旱,鄭芝龍曾招福建數千人到台灣墾殖,他們大多數便在台灣定居。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占領南、北台灣,尤其荷蘭人統治台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閩南人前開墾台灣。來台漢人多出身漳州莆田和泉州。 崇禎元年(1628年),福建饑荒,鄭芝龍在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支持下,招徠福建沿海災區饑民數萬人移民台灣墾殖。這是第一次有組織的福建向台灣大移民。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鄭氏軍隊及眷屬約3萬多人,當時除命各軍分區屯墾外,還大力招徠因清廷“遷界”而流離失所的大陸沿海民眾,“不願內徙者數十萬人東渡,以實台地”,主體仍是福建沿海各縣居民。清代是福建民眾通過台灣海峽移居台灣的重要時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兵收復台灣,全國政治統一, 自康、雍 始,至乾、嘉年間,福建民眾相繼赴台,導致台灣由南到北、由西向東的墾殖運動全面展開。清代,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台禁令,設下條件人民渡台,清朝官府有登記的官渡的莆田人、泉州人只能從泉州渡船,還有大量莆田人直接從莆田到台灣,有登記的人數只占莆田人渡台總人數的很小比例,這和漳州、泉州的自渡台灣的情況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過官渡而是自己渡台。尤其清政府於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開放有登記的莆田人、泉州人只能從泉州渡船,台灣鹿港與泉州石獅蚶江港對渡,五十七年(1792年)又開放有登記的福州人只能從福州渡船,淡水八里岔與蚶江及福州五虎門通航,推動了移民潮的高漲,有登記的漳州廈門人從廈門港渡台。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全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94.5萬人。光緒元年(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禎的開禁建議得到清政府批准,歷時200多年對台灣實行半封鎖的政策宣告結束。為了更好地組織墾殖, 清政府在廈門、福州、汕頭、香港等東南沿海各設招墾局,免費運送移民渡台,這樣移居台灣的福建等地人民又有增加。至1895年全台人口已達370多萬。日本占領台灣後,有些在台移民又返回內地。

氣候水文台灣海峽季風交替明顯,頻繁的偏北風非常強勁。每年10~4月東北風為主;6~8月西南風為主。每年強烈的颱風伴隨暴雨,造成潮水位變化劇烈,對沿岸侵蝕很強烈。台灣海峽屬南亞熱帶、北熱帶季風氣候。中部氣溫平均最高28.1℃,最低15.9℃。西北部受大陸影響,氣溫年差較大;東南部受海洋影響,年差和日差較小。10月至翌年3月多東北季風,風力達4~5級,有時6級以上;5~9月多西南季風,風力3級左右。7~9月多熱帶氣旋,每年受熱帶風暴和颱風影響平均5~6次,中心通過平均2次。陰雨天較多,但降水量較兩岸少,年降水量800~1500毫米;東北季風期、西南季風期多,秋季較少。海峽中霧日較少,澎湖列島年平均3~4天;兩側近岸霧日較多,東山島、馬祖列島和高雄一帶,每年超過30天,其餘在20天以下。台灣海峽受黑潮影響,水溫較高,鹽度和透明度也較大。年平均表層水溫17~23℃,1~3月水溫最低,平均12~22℃;7月最高,平均26~29℃、平均鹽度33‰,西北側30‰~31‰,東南側為33‰~34‰。透明度東部大於西部,平均3~15米。水色東部藍色,西部藍綠色,河口或氣候不良時呈綠黃色。福建沿岸、澎湖列島和海口泊地以北台灣西岸為正規半日潮;海口泊地以南台灣西岸為不正規半日潮;其中岡山至枋寮段為不正規全日潮。潮差西部大於東部,西部金門島以北為4~6米,往南顯著減小;東部中間大於兩端,後龍港達4.2米,海口泊地和淡水港為2.6米,海口泊地以南為0.6米,澎湖列島1.2~2.2米。後龍港至海壇島一線以北,漲潮流向西南,落潮流向東北,流速0.5~2節;以南流向與上述相反。流速在澎湖列島附近較大,東南部可達3.5節。海峽為東海風浪較大地區。涌浪多於風浪,以4級浪最多,占全部海浪42%,5級占28%,大於5級的占8%。東北季風季節,以東北-北向浪為主。西南季風季節以西南-南向浪為主。在冬季寒潮和夏季熱帶氣旋影響下,可形成8~9級浪。洋流為北上的黑潮西分支和南海暖流及南下的浙閩沿岸流所控制,並受季風影響。夏季沿岸流停止南下,整個海峽為西南季風流和黑潮西分支結合的東北流,流速一般0.6節,澎湖水道達2.3節。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的沿岸流南下,西部和中部為西南流,流速約0.5節;東部的東北流減弱,當東北風強勁時,表層甚至改變為西南流。海岸島嶼海峽兩岸地貌形態差別挺大。西岸,多為岩石海岸,岸線曲折多灣,懸崖峭壁,奇石異峰,海洞岬角,海島密布。福建省有大小港灣30多個,海島600多個。海峽東岸多為沙岸,岸線比較平直,地勢較為低緩,沙灘淤淺明顯,深水區離岸較遠,天然良港較少。由台灣山地下來的河流,挾帶大量泥沙入海,形成濱海沖積平原,不斷向海峽擴展。台灣地殼仍處綏慢上升時期,台灣島陸地面積還在逐漸擴大。海峽東岸為台灣島西海岸,從富貴角至貓鼻頭海岸線長560餘千米,岸線平直,向西凸出成弧形,在布袋泊地以北略呈東北走向,以南呈東南走向。瀕海陸地南北多山,中部為平原。從桃園至枋寮為低平沙岸台中以北平地縱深較小,台中以南有縱深達50千米的台南平原和屏東平原,河流縱橫,稻田遍布,人口稠密,交通發達。近岸多沙洲、潟湖,以布袋附近尤甚,並逐年向海擴展海埔新生地。台灣西海岸少天然良港,多為利用沙洲、潟湖挖掘疏導而成港口,如高雄、左營、安平、台中等港。除隔澎湖水道有澎湖列島外,近岸島嶼很少。僅在高雄南30千米處有琉球嶼,面積6.8平方千米,海拔90米。另在海口泊地外有海豐島,面積很小,為沙洲島。澎湖列島位於海峽南部,由64個島嶼和許多礁石組成,島嶼總面積約127平方千米。為火山噴出熔岩凝結而成的玄武岩台地,最高海拔79米。以澎湖、白沙、漁翁三島面積最大。三島圍成澎湖灣和馬公港,為艦船良好駐泊地。列島位於台灣島與福建南部中途,扼海峽南口,形勢險要。澎湖美景

海峽西岸為福建中、南部海岸,自海峽北口西端(長樂縣南)至閩粵海岸交界處,大陸海岸線長約1900千米,岸線曲折。瀕海陸地為閩東山地向東南延伸的山丘分支直逼海濱,形成較多半島、海灣、岩岸和近岸島嶼。在木蘭溪、晉江、九龍江下游入海處形成莆仙、晉江和漳廈等平原。良好的港灣有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港、東山灣等。近岸島嶼500個,重要島嶼有海壇、南日、湄洲、金門和東山等。海洋資源台灣海峽資源豐富。這裡寒暖洋流交匯,海水交換暢通,魚蝦種類多,是我國重要漁場之一。主要漁產有:鯕魚、鯊魚、魷魚、鯛魚、鮪魚、鯔魚、虱目魚等,其中鯕、鮪和鯊為這裡三大漁產。鮪魚,每條平均50多千克,味道鮮美,又可生食。海峽兩岸人工養殖牡蠣與虱目魚很多。相傳,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曾倡導人們飼養虱目魚。這種魚,體長可達1米多,肉白色,味鮮美。養殖面積約上百萬畝。另外,兩岸還養殖了各種貝藻類,其中連江縣曉沃是著名的花蛤之鄉。這裡的石花菜、紫菜、龍鬚菜等也很多,尤以澎湖列島的石花菜最為有名。紫菜以海譚島的最好。虱目魚海峽底部富集油氣資源,估計約有2萬平方公里的地方,是很有希望的遠景區。還有鈦鐵、磁鐵、金紅石、獨居石和鋯石等礦,品位高,儲量大。與其他海域的關係亞洲及太平洋台灣海峽位於亞歐大陸、台灣島之間,並連結南海及東海。實景圖——大量船舶通過此海峽因為台灣及其海峽位於亞洲及太平洋之間,在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被視為監視中國東南沿海活動的視窗或中國打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的據點。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的歷史說明台灣海峽的重要地緣政治意義。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民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以“台灣為中國領土”為由,對台灣本島基隆、高雄的外海發射短程彈道飛彈,台灣實際控制的區域均感受戰爭威脅,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下令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以此威脅大陸。往後,台灣每屆總統大選前後,美國為防止中共武力干涉台灣選舉,會在每屆台灣總統選舉到就職典禮那一段期間,常態性的巡弋台灣海峽。東海及南海因為台灣海峽位於東海及南海之間,在海洋史(特別是東亞貿易)、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研究中,和荷姆茲海峽及馬六甲海峽等有相關比較研究,以探討海峽區域的自然、人文發展。東南及南海(含台灣海峽)台灣海峽在東海及南海的海域交通的位置,也成為明清時期的武裝海商集團,如李旦、鄭芝龍、林道乾、林鳳等活動的區域之一,其中台灣海峽更成為鄭芝龍及其後繼的鄭氏艦隊的內湖。鄭芝龍以華南、台灣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台,經營日本平戶島、長崎、馬尼拉、和華南及東南亞華人移民據點形成主要的商業航道為其主要經濟命脈,台灣海峽亦為武裝海商集團活動及征戰的主要海域。。因為90%以上的中國進口石油通過海上運輸,而三條主要航線,都包含馬六甲海峽及台灣海峽,學者楊曉輝認為這兩個海峽成為中國石油戰略的兩個“敏感區”。航運價值台灣海峽具有重要的國際航運價值,東北亞各國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各國間的海上往來,絕大多數從這兒經過。但台灣海峽屬我國管轄海域,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從這兒經過的外國船艦,必須實行無害通過,不能影響我國的和平與安全,不得損害我國人民的生活與勞動秩序。台灣海峽隧道構想圖

軍事意義海峽為台灣與福建兩省航運紐帶,是東海及其北部鄰海與南海、印度洋之間交通要道,戰略地位重要。兩岸軍民為抗禦侵略、反對封鎖和統一國土進行過多次作戰。16世紀中葉,日本倭寇竄犯澎湖、台灣並以澎湖為據點不斷向浙閩沿海侵掠,曾遭到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等部的打擊;台灣平埔人也進行猛烈反抗。公元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戰船打擊侵犯閩、粵、台沿海的倭船。並於年底追擊至台灣西南海岸,全殲倭船6艘,救回被擄男女370餘人。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即是率戰船從金門島料羅灣出發,渡過海峽至澎湖待機,避開強勁大風后橫渡澎湖水道,然後乘滿潮通過鹿耳門,進入大員灣實施登入作戰。公元1664~1665年(清康熙三、四年)間,施琅曾3次率船攻台,都為大風浪所阻而返;直到公元1683年,才再次率舟師從東山島出發,在澎湖海戰中大敗鄭氏守軍,建立了對台灣的統一管轄。1840~1842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艦隊不斷侵犯海峽兩岸的廈門、基隆等地,受到當地軍民的強烈抵抗。1884年法國艦隊在馬尾襲擊中國艦艇,繼而進攻台灣北部,當侵犯受阻後於10月至翌年4月對台灣實施封鎖,兩岸軍民進行了沿岸防禦作戰和反封鎖鬥爭,打擊了法軍的入侵。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期,日本為侵占台灣,預先派艦隊攻占澎湖列島,在攻占台灣北部得手後,從陸路向中、南部推進的同時,以艦隊從海路在安平、布袋、高雄、枋寮等地實施登入,台灣軍民為反抗日軍侵占進行了殊死的抵抗。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派第7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進行封鎖。對此大陸方面做出強烈反應。1958年人民解放軍進行了炮擊金門之戰。1965年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海峽進行了“八六”海戰和崇武以東海戰。經濟價值2006年底商定,2007年1月啟動,3年磨一劍。《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獲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覆同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批覆中指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部局中處於重要地位。《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是貫徹落實《意見》的重大舉措,對促進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提升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完善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促進海峽兩岸交流合作和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戰略構想:構建海峽城市群《規劃》分析海峽兩岸合作發展趨勢和空間地理條件,提出構建海峽城市群的戰略構想,具體是:落實國家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最佳化整合內部空間格局,聯動周邊省區,推進兩岸合作交流,逐步形成兩岸一體化發展的國際性城市群——“海峽城市群”,構築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區域”。《規劃》認為,在新形勢下,強化海西在兩岸合作中的地位,加強海峽近域合作將成為推進海峽兩岸共同發展的雙贏策略。未來依託台灣海峽橋隧通道等設施建設,以閩台為主體的海峽地區將形成兩個半小時通勤圈和一體化“海峽城市群”,構築我國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和與世界接軌的“中介地”。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定位:將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國際合作的重要視窗,我國重要的旅遊中心,對接“兩洲”、輻射中西部的沿海增長極。發展目標:2020年城市化水平達62%

《規劃》就經濟產業發展、社會文化發展、生態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等四個方面提出發展目標。經濟產業發展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構建我國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要力爭福建省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在一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4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社會文化發展方面要構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推進教育、衛生、體育等領域的發展,促進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入全國前列;要建設文化強省,使得福建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生態建設方面要構建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自然和諧的城鎮人居環境體系、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體系和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體系,把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成為經濟高效、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國家示範城市群。城鄉統籌發展方面要最佳化城鄉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城鄉空間體系。積極推進城市聯盟,促進跨行政區的產業協作配套和重大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加強生態協同保護,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實現區域共同繁榮;加快推進城市化,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62%以上。總體布局:兩點、一線、四軸《規劃》依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四地;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和諧平安、服務全局”的基本態勢要求,從順應空間演化的規律出發,提出“兩點、一線、四軸”的城市群空間布局結構。“兩點”指福州大都市區和廈泉漳大都市區,“一線”指沿海城鎮密集地帶,“四軸”指“南(平)三(明)龍(岩)發展軸”、“福(州)武(夷山)發展軸”、“中部(三明至泉州、莆田)發展軸”和“廈(門)龍(岩)發展軸”。《規劃》確定最佳化城市群布局的空間發展部署。以福州省會中心城市和廈門特區為突破點,以灣區為重點,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支撐沿海一線的發展;妥善處理土地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引導人口和產業集中發展;完善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引導城市分工與協作,構建閩東北和閩西南城鎮發展協調區,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內部協作,推進與周邊省區的對接。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建設水平,營造區域空間發展特色。發展策略:處理好六個協調根據海西城市群總體布局體系,在城市群總體發展戰略的指導下,《規劃》要求處理好產業空間布局協調、機場港口布局和交通通道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協調、綜合防災體系最佳化協調、綜合防災體系最佳化協調、空間管制和分區發展協調、閩台協作和周邊省區協調等六個方面內容,提出明確的規劃指引和協調發展策略。沿岸城市中國福建省: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寧德市中國台灣省: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歷史人文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航經台灣附近海峽,看到青翠碧綠的台灣島時,忍不住讚嘆“Ilha Fermosa”,葡萄牙文意即“美麗(Formosa)島(Ilha)”。因此早期也被歐洲稱為“福爾摩沙海峽”。荷蘭在1624年侵占了台灣,之後於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侵略者收復了台灣

相關詞條

台灣海峽台灣海峽,簡稱“台海”,是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北起台灣省台北縣富貴角與福建省福州平潭島連線,南至福建漳州東山島與台灣鵝鑾鼻連線。主要以...

台灣海峽(2003年張紹林執導電視劇)《台灣海峽》是由張紹林執導,趙有亮、張帆、孫海英、黃海波、童蕾等主演的電視劇。該劇是我國第一部全景式、史詩性地展現五十年來海峽兩岸關係的作品。故事從鐘家...

台灣海峽隧道台灣海峽是台灣與福建海岸之間的海峽,屬東海海區,南通南海。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370千米。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千米;南口寬約410千米;最窄處在台灣白沙岬...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又稱: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或1996年台海危機),是指1995年至1996年間,中國大陸因不滿李登輝獲邀以校友身份前往其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公開演講、...

台灣海峽(觀賞魚)台灣海峽,嚴格意義上來說為原黑麗魚屬的未定種,現暫稱史蒂芬原黑麗魚(Protomelas sp steveni Taiwan),其中為steveni為人名, Taiwan為發現地。台灣海峽為鱸形目,...

台灣海峽海流台灣海峽海流的流向夏季比較穩定,從表層到底層,絕大部分為東北向海流,與夏季風的西南風向一致,此時流速較強,以20m層為例,海峽西側,流速為20~45cm/s;海峽中部...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1954-1955年發生的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是20世紀50年代中美關係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中美兩國繼韓戰之後的又一直接較量,使雙方再次處於戰爭的邊緣。危機期間,...

中國三大海峽縱觀世界地圖,你便會發現在兩塊陸地之間的狹窄水道均稱為海峽,它是連線洋與洋或洋與海的通道。由於不同洋域和海域的水文氣象條件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海峽中間鮮見...

台灣海峽(全國性海洋科學學術期刊)《台灣海峽》為全國性海洋科學學術期刊。主要刊載台灣海峽及其鄰區海域(東海、南海)的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環境學、海洋生物與水產學、海洋地質與地震學、海洋...

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簡稱兩岸關係)是指位於台灣海峽西側的中國大陸(簡稱大陸)與位於台灣海峽東側的台灣地區彼此間的全部互動關係。1945年至1949年的兩岸關係較為單純,...

台灣海峽中線台灣海峽中線是台灣海峽東北——西南走向的一條虛擬的線。台海中線不等同於國際法中的任何領水或者領空界線,沒有任何國際條約約束這條已經存在的但是不可見的線。這...

世界十大海峽世界十大海峽分別為馬六甲海峽、荷姆茲海峽等。它們分別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洲際海峽、溝通大洋的海峽、唯一通道的海峽和主要航線上的海峽,它們均為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

兩岸健兒泳渡台灣海峽2014年8月18日12時40分許,14名來自海峽兩岸的游泳健兒從台灣新竹南寮漁港出發,以接力形式挑戰橫渡台灣海峽。湖南衛視、湖南都市頻道等向全球觀眾直播了此次活動。...

兩岸健將泳渡台灣海峽2014年8月18日12時40分許,14名來自海峽兩岸的游泳健兒從台灣新竹南寮漁港出發,以接力形式挑戰橫渡台灣海峽。湖南廣播電視台和台灣中天電視台攜手並肩、通力合作,用...

台灣海峽(北村長篇小說)《台灣海峽》是由北村編寫的小說。 ...... 《台灣海峽》是北村的又一部長篇小說力作。全書約46.9萬字,根據本書改編的25集電視劇已由著名導演張紹林拍攝完畢,並...

1994年台灣海峽地震1994年9月16日14時20分台灣海峽發生7.3級地震。震中位置是北緯22°42′,東經118°45′。震級:M=7.3。震源深度:20公里。...

台灣海峽常見魚類圖譜《台灣海峽常見魚類圖譜》是2011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永全。該書可供兩岸漁業管理部門、科技工作者和養殖業者,以及水產貿易人士參考,也可作為大專院校...

國際海峽國際海峽(International Straits),一般是指經常用於國際航行構成國際航道的海峽。...... 台灣海峽的兩端沒有一端是領海,台灣島的外側也不能具備同樣方便的可替代性航...

台灣海峽軍事衝突紀實《台灣海峽軍事衝突紀實》是1993年瀋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沙封。...... 《台灣海峽軍事衝突紀實》是1993年瀋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沙封。作者 沙封 ISBN...

9·16台灣海峽地震1994年9月16日14時20分台灣海峽發生7.3級地震。震中位置是北緯22°42′,東經118°45′。震級:M=7.3。震源深度:20公里。...

台灣海峽成因初探《台灣海峽成因初探》是2009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愛智,石謙。...... 《台灣海峽成因初探》是2009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愛智,石謙。...

東沙島(中國台灣海峽中的島嶼)東沙島,又稱東沙,台灣稱南引島,位於連江縣東部,馬祖列島東,地處北緯26°09′,東經120°24′,距中國大陸最近點47公里。為馬祖列島屬島。屬連江縣,由台灣當...

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方,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包括台灣...

東沙(福建台灣海峽中的島嶼)東沙,又稱東沙島,是東犬島的舊名和別稱,又別稱下沙、下沙島,台灣稱東莒島,屬白犬列島,行政區劃隸屬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梅花鎮,海拔117米,面積2.62平方公里...

台灣問題台灣問題一詞及其相關概念,或者叫台海問題或者兩岸問題,是指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退守台灣,至今所衍生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

台灣海峽經濟圈2006年,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2007年,“海峽西岸”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獲得社會各界的積極回響。目前,已有50多箇中央部委...

台海危機台灣海峽危機,簡稱“台海危機”,是指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後,台灣海峽兩岸軍隊針對對方所採取的軍事行動,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危機,目前共經歷六次。1946年國共...

熱門詞條

沒有你的明天

世界遺產

吳永志

right here waiting

上海古鎮

MIS

周哈里窗

雅俗共賞

寒戰

北馬其頓共和國

囚徒

清翼居旅店

野柳地質公園

RAIN STORY

八星抱喜

宋時行

玫瑰莊園

Heart By Heart

Google電子錢包

LEE

傷心咖啡店之歌

信安旅遊

周蕙

藍色多瑙河

紅色炸彈

約克夏奶茶

埃及神話

馬自達5

相关推荐

目标管理的首要环节是什么
365bet官网最新网址

目标管理的首要环节是什么

📅 07-05 👁️ 1102
杲的解释
完美体育365软件下载

杲的解释

📅 07-03 👁️ 1734
绑定三方登录账号
bet3365vip

绑定三方登录账号

📅 07-11 👁️ 604